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了7件依法严惩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犯罪典型案例,彰显了执法司法部门近年来持续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依法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
深入剖析这些典型案例,发现强化执法司法部门协作联动是一大亮点,带来以下三点启示。
强化执法司法部门协作联动,有利于持续保持惩治重点领域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近年来,执法司法部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针对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长期以来存在的范围广、发现难、治理慢等问题,注重日常“联席”、深化专案联动,对重点难点案件开展联合督办,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共同破案攻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效率显著提升。
三部门连续4年共同开展专项行动,从2020年重点惩治非法收集、利用、处置废矿物油和跨行政区域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到2021年将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纳入打击范围,到2022年又将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纳入专项行动,始终坚持严打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相关环境违法犯罪高发的势头有所遏制。
强化执法司法部门协作联动,有利于破解生态环境领域执法司法难题。司法实践中,环境污染案件鉴定费用高昂往往是制约司法办案的难点问题,典型案例中就有积极探索“先鉴定后付费”机制,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共同推动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专用账户,为环境资源案件办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探索运用“先鉴定后付费”机制办理重大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为推进案件高效办理提供了参考借鉴。通过“案发时快速检测+立案后准确检测”的模式,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部门取证手段有限、侦查机关刑事立案前难以取证的问题,提升了依法惩处污染环境犯罪质效。
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不仅涉及废铝灰、废弃桶、废铅蓄电池、含油泥浆等危险废物环境犯罪常见多发领域,还涉及矿洞“洗洞”、医药化工企业副产盐等危险废物环境犯罪攻坚领域,普遍存在专业性强、线索发现难、证据易灭失、争议问题多、跨区域协作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强化部门协作联动,整合优势力量针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建立推进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形成打击整治合力,一些执法司法难题得到破解。这对于各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集团化、专业化、链条化重大案件的破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强化执法司法部门协作联动,有利于不断完善机制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打击态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为危险废物犯罪以及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行为以污染环境罪入刑提供了法律依据。
目前,一些地方建立了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联动办案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参照刑事诉讼证据要求及时收集固定有关证据,防止证据灭失,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高效衔接。检察机关严把法律适用关,公安机关高效缜密开展刑事侦查,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专业支持,一体化运作,共同破案攻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效率显著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